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51182600056889 |
K928.626/1223 |
在架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
CNY28.00 |
CNY0.00 |
2024-08-05 |
登录 |
51182600056890 |
K928.626/1223 |
在架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
CNY28.00 |
CNY0.00 |
2024-08-05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2020022531
005 __ 20231119071658.1
010 __ ■a978-7-5020-8005-1■dCNY28.00
100 __ ■a20200616d2020 em y0chiy011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110000
105 __ ■af z 000zy
106 __ ■ar
200 1_ ■a山海经■9Shan Hai Jing ■f谢普主编■h4
210 __ ■a北京■c应急管理出版社■d2020.
215 __ ■d15cm
330 __ ■a在《山海经》里,我们可以看见大量光怪陆离的神仙。南次三山有龙身人面的山神,而西次二山的神仙有的是人面马身,有的是人面牛身。这些半人半兽的形状究竟有何意味?实际上,这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一种祭祀形式,半人半兽是原始人的幻想,是人类早期思维的投影。通过描绘这些半人半兽的神仙,先民们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就点点滴滴折射出来。此外,从许多近代探险家的报告中,我们还读到此类半兽半人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源于较先进的文明在观察原始文明时产生的一种优越感,如同我国古代华夏称四夷为狄、猡等兽类一样。《山海经》中的某些内容也反映出中原士人对域外文明认知的偏差。
606 0_ ■a历史地理■y中国■x古代
690 0_ ■aK928.626■v5
701 _0 ■a谢普■9Xie Pu ■4主编
801 _0 ■aCN■bCSGLZYXY■c20231119
905 __ ■b51182600056889■b51182600056890■dK928.626■e3480:4■f2■p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