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51182600054650 |
D663.5/1043 |
在架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
58.00 |
58.00 |
2023-03-10 |
登录 |
51182600054651 |
D663.5/1043 |
在架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芦山县图书馆 |
|
58.00 |
58.00 |
2023-03-10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10095420
005 __ 20230310095420.0
010 __ ■a978-7-5531-1302-9■dCNY58.00
100 __ ■a20230310d2020 em y0chiy011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510000
105 __ ■af z 000zy
106 __ ■ar
200 1_ ■a自在囚■AZi Zai Qiu■e明清塾师的生存状态■f丁志军著
210 __ ■a成都■c巴蜀书社■d2020.6
215 __ ■d18cm
330 __ ■a本书由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聚焦为传统史学所忽视的一个知识群体——塾师。题目中“自在囚”来自于郑板桥《教馆诗》中“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一句,点出塾师群体的生活境遇。作者以明清文集、年谱为主要材料,将塾师置于明清以降社会变迁的宏大历史视野中,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塾师的职业环境、职业活动、科场角逐、日常生活等场景与当时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勾勒。文中利用大量文集、小说、图片对塾师生存状况进行详实的描绘与分析,指出明清以降、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塾师形象变化的个人因素与社会背景,厘清了近代以来对塾师形象的曲解,进而肯定塾师作为基础社会的教化者在培养教育后备力量、普及基本文化知识和传播儒家伦理道德方面的贡献。
606 0_ ■a私塾■x教师■x研究■y中国■x明清时代
690 0_ ■aD663.5■v5
701 _0 ■a丁志军■ADing Zhi Jun■4著
801 _0 ■aCN■b四川云图■c20230310
905 __ ■b51182600054651■b51182600054650■dD663.5■e1043■f2
906 __ ■a51182600054650■b58.00
906 __ ■a51182600054651■b58.00